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田园牧歌=向往的生活?两首古诗看真正的农忙时刻,充满汗水疲累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12 08:23:50    


宋·杨万里《插秧歌》

田夫抛秧田妇接,小儿拔秧大儿插。

笠是兜鍪蓑是甲,雨从头上湿到胛。

唤渠朝餐歇半霎,低头折腰只不答。

秧根未牢莳未匝,照管鹅儿与雏鸭。

杨万里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家插秧的情景,农夫、农妇、大儿、小儿都各有分工。

拔秧苗的活最轻,由小儿子干;接秧苗的活其次,由母亲做;抛秧和插秧的活最重,由父亲和大儿子做。

天上密密地下着雨,但他们还是要抢着时间去耕种,把斗笠当做头盔,蓑衣当做铠甲。但是雨又急又密,雨水还是从缝隙中流进了脖颈,弄湿了肩胛。

“兜鍪”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,秦汉以前称为胄,“甲”则是指铠甲,将斗笠蓑衣比成了战斗时的装备。

俗话称农忙时为“抢收”、“抢种”,这个“抢”字就和诗人的比喻一样,把农事比作紧张的战斗。

农人必须趁着时节,抓紧时间完成该做的农活,才能给未来的丰收添一分保障。

“唤渠朝餐歇半霎”这句诗没有主语,推论应该是没有下田耕作的能力,在家做家务的老人或小女儿。

他们做好了饭,声声呼唤着田间忙碌的人们,让他们歇一会,回家吃个早饭。

可是农夫只顾着弯腰劳作,没有回答吃饭的事情,只是嘴里絮絮叨叨地说:

您瞧这稻苗还没栽稳,这块田的秧苗也还没插完,您把饭放这儿,我们呆会儿就吃。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,万一它们跑出来,到田里来捣乱破坏秧苗,那可就糟了。

这首诗宛如一镜到底的影片,形象地记录了农家早上耕种的景象,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。

有声有色,生动活泼,寥寥几笔,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,便跃然纸上。

全诗写得新、奇、快、恬,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。

唐·白居易《观刈麦》

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

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

妇姑荷箪食,童稚携壶浆,

相随饷田去,丁壮在南冈。

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,

力尽不知热,但惜夏日长。

复有贫妇人,抱子在其旁,

右手秉遗穗,左臂悬敝筐。

听其相顾言,闻者为悲伤。

家田输税尽,拾此充饥肠。

今我何功德?曾不事农桑。

吏禄三百石,岁晏有余粮,

念此私自愧,尽日不能忘。

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周至县担任县尉时,看到农人抢收麦子时所作。

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,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、征收捐税等事。

看到农民生活的辛劳,联想到自己不仅安于舒适生活,还要替朝廷向他们征收繁重的租税,诗人忍不住心生惭愧。以自己切身的感受,写下这首诗,是为了让朝廷和天子看到,有所感悟,怜悯普通的劳动人民,减轻赋税。

诗中选择了两个场景,一是全家忙碌收割麦子的疲劳;二是被捐税逼得失田无依,只能靠捡麦子为生的贫妇人。

全家上阵的场景中,男人们天不亮就下地了,婆婆和儿媳早上忙完了家务,做好饭,然后提着饭篮子到田头送早饭。小小的孙儿也没闲着,拎着水壶去给地里干活的男人们解渴。

夏日天气炎热,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脚下如同蒸笼,背上就像火烤。但他们好像忘记了炎热,只顾着用尽全部力量,挥舞着镰刀,一路向前割去。

为什么割麦时节如此紧张呢?一是天气炎热,麦子成熟后不及时收割回家,就有可能爆在地里。二是要趁着好天气,将粮食打出来,然后晾晒储存。不然万一中途下雨,无论是粮食淹在地里,还是不够干燥时闷热发芽,对农民来说,都是难以承受的损失。

全家拼命抢收固然辛苦,但面对丰收景象,心中自然也是欢喜的。

不信你再看那位一手抱孩子,一手捡麦子的贫妇人,就知道没有田地的人生活何等悲惨。

她的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,到处捡拾别家落下的麦穗。但农家生活不易,谁又会浪费麦穗在田里呢?

她的收获必然是很少的,但是她别无选择。因为“家田输税尽”,所以只能“拾此充饥肠”。

以前她也是有地可种、有麦可收的,但或许是一场灾害,或许是家中变故,使得那一年庄稼歉收。她也被捐税逼得变卖了家产和土地,落得个凄惨的命运。

世人皆苦,而在封建时代,生活在底层的农村劳动人民无疑更苦。

他们靠天吃饭,挣命似地活着,面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极低。或许只是一场风波,全家便如同断梗浮萍,朝不保夕。

白居易虽然没有亲自劳作过,但是他亲眼看到了人民的劳苦与捐税的不合理,并将看到的一切写进诗中。他希望自己能做到“唯歌生民病,愿得天子知”,可谓是用心良苦了。

相关文章:

让你人间清醒的几句真话(2)11-23

专治不回信息的搞笑句子,让你笑出腹肌!11-23

那些少年感满满的文案。11-23

抄书打卡第1天 : 小孩子的文案,是真的绝11-23

看过抖音里3000种母亲节的文案,总结归纳出的感人一段,拿去用吧11-23

心情语录烟火人间11-23

叮咚,你有新的戳心文案,请查收11-23

日常ᦗ碎碎念 𝓦𝓮𝓒𝓱𝓪𝓽文案11-23